达茂旗草牧业情况
来源: 点击:241 日期:2017-09-12 10:58     [ 字号: ]

赵和平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研究员

 

包头市达茂旗是国家草牧业项目试点旗县之一,实施、管理草牧业的机关为达茂旗农牧业局。承载的单元为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畜牧所、草原所、营养所,达茂旗草原站,达茂旗改良站,包头市农牧业科学院为科技支撑。

对草牧业的认知:

标志:以草为中心的畜牧业、现代农牧业科学技术的体现、合适的生产经营单元、机械现代化、不断优化的管理。

产品:草产品、畜产品、输出美好环境。

 

一、草牧业发展现状

1、畜牧业情况

达茂旗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12个苏木乡镇。总人口12万,其中牧业人口2万、农业人口6.5万。总耕地面积120万亩,其中水浇地20万亩。

草场面积2357万亩,人工饲草料地面积11.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7万亩。

牲畜存栏总头数为79.5万头(只),其中羊存栏67.8万只,牛存栏6.2万头,其他马、骡、驴、驼、猪存栏5.5万只。牲畜累计出栏总数为90.23万只(头)。

2、草资源情况

草场面积2357万亩,人工饲草料地面积11.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7万亩。

荒漠草原:中部短花针茅、糙隐子草等;

北部边境有红砂、珍珠小针茅等草原化荒漠;

南部丘陵有点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原。

天然草地盖度20-30%,平均高度27厘米左右,亩均干草20-40公斤。

牧业人口人均草资源产量:草地1178.5亩 ⨯ 30 公斤干草/亩=35355公斤;按60%地利用率=21213公斤。

牧业人口人均人工草地产量:人工饲草料地5.85亩⨯ 500 公斤/干草=2925公斤

(说明:按牧业人口计算,草地面积和饲料地面积是全旗的,不容易分开,所以不太准。)

牧业人口人均牧草24138公斤,可养羊30只羊单位。

3、近几年草牧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草原补奖政策,草原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草原生态明显改善。

二是加大草产业扶持力度。

2011-2014年退耕地牧草良种补贴任务完成95.8万亩,发放牧草良种补贴资金1829.1万元。全旗牧草保留面积42.4万亩,高产优质紫花苜蓿保留面积1.67万亩。在小文公乡、乌克镇和石宝镇建成3处以柠条加工为主的饲草料加工厂。在百灵庙镇建成饲草料加工厂1处,建有饲草料储备库5处。

三是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现已建成高标准种畜基地1处,建成肉羊养殖基地30处,肉牛育肥基地3处,肉牛繁育基地5处。

4、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严重制约草牧业发展。达茂旗年均降雨量260mm、蒸发量2520mm,且降雨量分布不均。草地重利用轻建设,改良步伐缓慢,草地退化、生态脆弱仍很突出。超采地下水比较严重。

二是人工草地集中连片少、面积小、品种单一,规模经营有困难。

三是商品化程度低,大部分草产品是自产自用,大批草产品成为商品流通只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地方品种退化严重,畜种结构不尽合理,群体繁殖率、产肉率等生产性能不高,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家畜防疫工作不到位。

五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生产和市场之间相互脱节,投入不足,信息不灵,制约着草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品牌优势不突出,销售渠道有待改善。

 

二、草牧业发展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持续推进草牧业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创新制度、技术和组织方式,着力提升草原保护建设水平,实现生态稳步向好;

着力促进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着力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培育龙头带动发展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全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稳步推进。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草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投入草牧业,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合作社、农牧户参与的草牧业发展格局。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根据各区域发展潜力和优势,加快建设以牧区饲草料基地、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地、规模养殖基地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基地,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草牧业发展格局。以牧草种植面积较大、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为重点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3.产业优化,提高效益。

坚持走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细化的路子,构建草牧业发展平台,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的有机结合,提高草牧产业的附加值。

4.强化创新,龙头带动。

加强草牧业发展的科技、制度和机制创新,培育、组建草牧业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发展格局,提高草牧业发展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羊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牛养殖规模达到8万头。

到2020年,主要草食畜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非粮饲料资源利用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建成人工草地50万亩(退耕地和粮改饲),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8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柠条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公斤(按割三分之一)。分年度目标如表1:

表1 到2020年份年度草牧业发展目标

 

规模化养殖目标:建成澳洲白核心群种羊基地1处,种羊规模达到1000只以上;白(黑)头杜泊和苏尼特种羊基地发展到5处,种羊规模达到500只以上,年供优质种公羊2000只以上,达到自给有余。

全旗肉羊养殖规模达到500只(基础母羊)的合作社、养殖大户达到100个,以苏尼特羊为主(基础母羊在300只以上)的家庭牧场发展到100个,建成万只肉羊育肥基地5处。

在农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 模式养殖肉牛3处,养殖优质肉牛(安格斯、西门塔尔)规模达到500头—1000头。

全旗良种肉牛养殖在100头以上专业合作社、养殖户达到50个。

 

 

三、区域布局

(一)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布局

1.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区。主要布局在达尔罕、查干哈达、巴音敖包、满都拉、巴音花、希拉穆仁、明安7个苏木镇的天然草场。以保护为主,实施生态优先、科学利用。

2.牧区优质草核心优势生产区。主要布局在达尔罕、查干哈达、巴音敖包、满都拉、巴音花、希拉穆仁、明安7个苏木镇的饲草料基地。以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建设为主,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的生产和加工利用。

3.农区草产品生产区。主要布局西河、乌克、石宝、小文公4个乡镇。以粮改饲、土壤培肥和草田轮作为主,有效保障全旗的饲草料供给。

(二)养殖业布局

1.北部牧区为地方优良品种发展区

主要布局在北部牧区,以发展地方优良品种—苏尼特羊(戈壁羊)为主,通过草牧业试验示范项目以家庭牧场的形式养殖,将本品种经过提纯复壮,选育组建核心群,年出栏肉羊15万只。(有机)

2.中部为优质商品肉羊生产区

主要布局在中部牧区产业化园区、农牧区交错带,以苏尼特羊为母本,引进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二元三元经济杂交,形成优质杂交商品肉羊生产区,年出栏羔羊15万只。

3.南部农区为杂交羔羊生产区

主要布局在农区,以现有的半细毛,细毛杂交母羊和小尾寒羊为母本,引进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开展同期发情、高频繁育,以舍饲圈养形式,生产杂交羔羊,达到两年三胎,四季出栏年出栏肉杂羔羊20万只。

(三)加工业布局

1.优质草产品加工区。主要布局在百灵庙镇。重点进行草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优质草产品品牌,将该区域建成我旗重要的商品草产品生产基地和防灾减灾饲草料储备基地。

2.绿色有机牛羊肉加工区。主要布局在百灵庙镇,依托黄花滩绿色食品园区进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强化草地保护与建设

落实草原保护补奖政策,继续实施围封禁牧工作,提高草原盖度,防治退化,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提高产草量。到2020年,草场植被盖度由27.7%提高到37.5%,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得到恢复。

(二)打造优质牧草规模化生产及加工基地

1、树立“立草为业”意识,加快人工牧草种植基地建设。在牧区饲草料基地,新建和改造集中连片、规模化优质牧草生产基地12万亩,重点生产加工以苜蓿、燕麦、青贮玉米等为主的优质草产品,其中多年生高产优质苜蓿2万亩,青贮玉米等一年生牧草10万亩。

在农区,利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地和农作物轮作倒茬建设以苜蓿、燕麦、谷草等牧草为主的人工饲草生产基地38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6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32万亩。

2、配套建设储草棚5万平方米、库房1.2万平方米,配套耕种、收割、打捆机械200台套。并引进农区饲草产品,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舍饲和半舍饲养殖,促进草畜转化,推动草牧业提质增效。

3、按照产业化经营理念,依托草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扶持建设集牧草基地、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草业大型企业2个,中、小型草产品加工企业10个,使全旗草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

4、充分利用达茂旗及周边旗县的柠条、秸秆、马铃薯藤蔓、淀粉渣等资源,经过合理地搭配组合,进行饲料化开发,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三)发展绿色有机羊(牛)养殖基地

在北部边境牧区,针对该区域草场退化地区实施休牧措施,重度沙化地区采取补播措施,重度退化地区实施严格禁牧,在草场恢复较好地区,以家庭牧场形式发展地方良种,打造“达茂草原羊”、“达茂绿色有机牛羊肉”品牌,建设绿色有机肉羊、肉牛养殖保护性发展基地。

在中部区,依托牧区23个产业化园区、八大饲草料基地,通过适度集中人力资源、建设人工草地、围栏封育等措施减轻草场压力,建设绿色肉羊(牛)养殖发展基地。

在南部干旱草原和农区,利用退耕地、林间地、秸秆等饲草料资源,调整种畜结构、饲养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种养新技术,建立以打草补饲为主的安全高效商品牛、羊养殖发展基地。

(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培育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深加工项目为支撑、专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配送中心建设包头市黄花滩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园区,吸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合作社入驻园区,形成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和食品加工产业链。

2020年,建成达茂旗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入驻企业30户,产值达到7亿元。

(五)提高草产业科技水平

建立草产品研发中心1个,高标准牧草标本室1个,草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1个,建设优良牧草品种引进培育和区域试验示范基地1个。

举办草产业科技培训班100期,培训各级技术人员500人次,培训农牧民2000人次。

对牧草良种引进培育、牧草丰产栽培、牧草适时收割、草产品加工贮藏、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集成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制定完善牧草栽培、草产品加工及贮藏等技术标准和规程,加强草产业信息化建设。

到2020年,引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10个以上,草产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机械化率达到100%。

科技支撑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达茂旗草原站、 达茂旗改良站、 包头市农牧业科学院

(六)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化建设力度

一是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加大品牌化建设力度。

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农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大“达茂草原羊”品牌化建设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商标品牌。重点培育打造“达茂草原羊”、“毕力格泰”、“牧野德彪”等商标品牌,实现农畜产品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三是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商标品牌。积极鼓励和支持肉牛、肉羊、生猪以及牧草等专业合作组织申请注册地方特色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

(七)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直营店、体验店开拓销路渠道

截至目前,达茂旗农畜产品注册商标共75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自治区著名商标3件、包头市名牌产品4件、包头市知名商标17件、已受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农畜产品集体商标1件。达茂旗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种养殖基地共8处。农牧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达茂旗示范专业合作社2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达茂旗本着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逐年开展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连续三年共建设了21家追溯试点企业,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追溯体系的覆盖面,增加追溯试点企业数量,实现规模以上涉农涉牧企业(合作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到2020年。可追溯企业总数达到50家,追溯产品类型涵盖猪牛羊肉类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草牧业提质增效

(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草牧业科技水平

(五)加大宣传培训,营造发展草牧业的良好氛围

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制约:水资源缺;草地资源缺;草受水资源制约;

2、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一是草牧业经营单元小,无法发挥科技的效能;

二是人工草地集中连片少、面积小、品种单一,规模经营有困难;

三是商品化程度低,大部分草产品是自产自用,大批草产品成为商品流通 只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地方品种退化严重,畜种结构不尽合理,群体繁殖率、产肉率等生产性能不高,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家畜防疫工作不到位;

五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生产和市场之间相互脱节,投入不足,信息不灵,制约着草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品牌优势不突出,销售渠道有待改善。

查看评论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标题: 姓名:
浏览排行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555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Template_ncgs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