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乳企崛起之路

2020-01-23 20:39 荷斯坦奶牛俱乐部网 访问量:495 [ 字号: ]

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国乳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乳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度日益提高。一批集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的新型乳品企业在发展中壮大,培育形成了中国本土的知名乳业品牌,如内蒙古伊利和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帕玛拉特、达能等跨国公司在乳品业市场展开了激烈竟争。

 

蒙牛 伊利 光明 三元占市场率70%

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中国乳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在竞争中,一批中小型企业开始分化,纷纷加盟大的乳业集团。经过整合,一批经营效益好的奶业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扩张式发展。同时,新希望、银桥、飞鹤、佳宝、得益、沈阳乳业、卫岗、燕塘等企业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灵活的机制介入乳品业,加速了整合过程,促进中国乳品业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加强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一些乳品企业通过大范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转向集团化运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中国有乳品企业58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200吨以上的企业为71家,日处理鲜奶100~200吨的企业为87家,日处理100吨以下的企业426家。2008年,中国乳制品企业增加到815家,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乳品企业7家,500吨以上的13家,300吨以上的18家,日处理能力200吨以上的46家,100~200吨的企业70家,企业生鲜乳加工能力大幅提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产量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2007年,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6家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的70%

 

201091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参观蒙牛

品种多多 缓解乳糖不耐受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大型乳品企业的崛起,释放了市场消费潜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乳制品消费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乳制品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共生产乳制品320.4万吨,2008年乳制品产量增加到1810.6万吨,是2001年的5.65倍,年均递增率为28.07%2001年,中国乳品企业生产干乳制品74.3万吨,2008年增加至285.3万吨,比2001年增加了2.84倍,年均递增率为21.19%2001年中国液体乳产量为246.1万吨,2008年液体乳产量达到1525.2万吨,是2001年的6.2倍,年均递增率为29.77%

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也在加快,乳品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形态呈现出个性化和层次化的特征。中国乳品企业在增加乳制品产量的同时,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除了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奶和奶粉等传统品种外,干酪、奶油等也逐渐走上了大城市居民的餐桌。同时,一些高端乳品开始推向市场,如伊利的金典和舒化奶、蒙牛的特仑苏和奶爵,上海光明的优加、优倍,完达山的元乳配方奶粉、飞鹤乳业的高端奶粉、三元的极致巴氏鲜奶和南京卫岗乳业的淳奶等,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释放了奶业消费潜力,推动了奶业的发展。

 

乳企登上舞台宣传样式丰富

199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奶类消费支出为31.43元,仅占当年食品支出的1.78%;此后逐年增长,到2006年已经达到150.23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也达到了4.83%;同一时期,其他畜产品的消费支出在食品总支出中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或基本持平。

随着奶业的发展,乳制品结构不断变化和丰富的同时,中国奶业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开始多样化。一是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多元化。乳制品销售渠道和方式包括批发、零售和特殊方式。批发分为独立运作一个品牌的批发商和兼营几个品牌的批发商,负责各区域乳制品市场的开发和维护;零售主要以店铺销售为主,按经营格局的变化分为传统销售和现代化销售;特殊方式是按社会的不同行业或特殊的人群而界定的特有销售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学校、医院、餐饮、团购等。二是销售手段多样化。突出表现在乳品加工企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促销,以扩大市场份额。当前,主要促销手段有捆绑销售、特价销售、买赠礼品、免费品尝、抽奖销售等。三是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广告宣传费用大幅度增加。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销售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这个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城乡居民奶类消费。

 

20069月至12月,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举办大型特别节目《圆梦在行动》。

 

奶牛存栏从134万到1108万头 跨越式增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奶业在改善居民膳食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影响中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奶业生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奶业生产小、散、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尖锐,养牛户、奶站与乳制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三是乳品质量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乳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中国奶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扭转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据统计,中国1984~2004年,奶牛存栏数从133.6万头增加到1108万头,增加了7.3倍,年均递增率为11.8%,而成年母牛年均单产从2922千克增加到3645千克,20年间仅提高了730千克,平均每年增加37千克,年均递增率为1.17%。而美国成年母牛的年均单产从1997年的7000多千克提高到2003年的8000多千克,7年的时间增加了1000多千克;韩国从1990年的4652千克提高到2005年的7447千克,15年间增加了2795千克。由此可见,中国的奶业水平与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奶业存在巨大的成长发展空间。其次,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把奶业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要转变奶牛养殖业增长方式,由小、散、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转变;要转变乳品加工业增长方式,由盲目扩张向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要转变市场营销方式,由无序竟争向依法有序竟争转变,由恶性竞争向规范竟争转变;要转变产业经营方式,由松散的买卖关系向紧密的一体化关系转变。

 

推进奶业一体化 召开首届中国奶业大会

提供优质乳制品,同时获得效益。乳品企业本加工、销售的收益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返还给奶农,使其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从而积极发展奶牛养殖,扩大和稳定奶源基地,为乳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奶,同时增加农民收人,实现良性循环。

奶业一体化是农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奶业产业化最具有代表性,奶业产业一体化的经营程度也是最高的,效益也最显著。推行奶业产业一体化,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为了推进奶业一体化,2010年,中国奶业协会在青岛召开首届中国奶业大会,交流和讨论推进奶业一体化的经验和措施,取得了好的效果,对原料奶价格机制的形成,合同收奶和奶源基地配套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成立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在总结黑龙江省建立价格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推广。20079月,黑龙江省成立了省及各市(县)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在兼顾乳品企业和农户双方利益的基础上,研究、协调、确定合理的原料奶交易价格,由黑龙江省奶业协会在各地奶价基础上公布全省原料奶淡旺季参考价。这一做法引起了其他地区的重视。二是推行合同收奶。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和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省农垦局、辽宁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别于20079月和20086月发布了《生牛奶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810月制定了全国《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现已在河北等省(自治区)广泛推广。三是促进了第三方检测机制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就积极探索和尝试建立第三方乳与乳制品质量监督体系。1995年,上海乳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作为上海地区原料奶交售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市物价局、市奶协的支持下,首先推出了以脂肪单位与蛋白质单位作基础的原料奶的按质论价机制,此后检测项目逐年增设。天津也于20062月开始推行第三方检测机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开展第三方检测试点,并由有关部门制订了实施方案,现正在试行中。四是促进了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厂的配套建设。蒙牛、伊利、完达山、三元、沈阳乳业等乳品企业也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通过签订合同、人股、自建规模化奶牛场等形式,稳定和扩大自有奶源基地,对奶业一体化发挥了作用。

 

 

首届奶牛大会开幕式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825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culture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