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网_荷斯坦_奶业技术交流_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牛文化 >>奶牛史话
21世纪的奶业——布局散 奶源散 品牌散
2001~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数、奶类产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奶牛养殖成为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世界著名的乳品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乳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世界同行强手的竞争,国内奶业企业适应时势,通过兼并重组,造就了一批大型奶业龙头企业,涌现出一批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时,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规模不等的乳品企业,出现了奶业的区域集中度不高,重复建设的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乳品企业的经营业绩差甚至亏损。布局分散、奶源分散、品牌分散,成为21世纪初的奶业特点之一。
 
      各地涌现牛奶品牌 但奶农缺乏话语权
改革开放后,中国奶牛养殖业以农户散养为主,奶源供应的地缘化、分散化现象严重。各地乳品企业为了抢夺本地市场,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自己主导的企业品牌。例如,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河北的三鹿,上海的光明、晨冠和英特儿,北京的三元,黑龙江的雀巢、完达山和龙丹,天津的海河,江苏的卫岗、维维和绿健,浙江的娃哈哈,陕西的银桥,山东的佳宝,辽宁的三寰和辉山,湖北的友芝友,湖南的太子奶,广东的美赞臣、益力多和乐百氏,重庆的天友,四川的菊乐和新希望,云南的蝶泉,新疆的金牛等等。除了这些主导品牌之外,其他奶业品牌数量总和达到数百个,存在非常明显的品牌分散化现象。
总之,21世纪的中国奶业,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不协调。首先,奶业空间布局和行业内部分工不平衡,加工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对奶业增长趋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不顾客观条件,提出大搞“白色经济”,纷纷争创大省、大市、大企。其次,对奶源发展重视不够。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乳品加工能力与奶源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乳品加工能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奶源的增长速度最高也只有15%,呈现出产、加、销链条上的两头低、中间高的失调状态。第三,中国奶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资料显示,21世纪之初,中国拥有近1500家乳品加工企业,其中30%左右的企业处于盈亏平衡,另有30%的企业陷入亏损。而且,在这种情形下,更为令人不安的是,奶业企业亏损,奶农也没有赢利。饲料价格的飞涨,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奶农期盼乳品加工企业提高收奶价格,但作为奶业产业链最底端的奶农,在价格上缺少话语权。
 
      国际奶业洗礼中国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正当中国奶业行业艰难前行之时,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论此时的中国奶业是否已经做好了“开门迎客”的准备,它都必须面对并适应这个现实。
中国加入WTO之前,全球多家奶业巨头已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加入WTO以后,随着关税壁垒消除,更多的外国奶业进人中国市场,年轻的中国奶业卷入了空前的国际化竞争局面,面临着严峻考验。当然,世界各地在奶业领域里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工具、仪器、产品、经营管理方式乃至管理理念等,必然会同时传播到中国来,加速中国奶业的产业升级和管理现代化。因此,对于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奶业,加入WTO,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奶业第一次协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定”双边或多边谈判的核心内容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包括奶业在内的农业历来是受贸易保护最重、贸易壁垒最为森严的领域。在乌拉圭回合全球贸易谈判中,农产品第一次被纳入谈判内容并达成《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市场准入,将非关税贸易壁垒转化为关税,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削减关税;二是减少国内补贴,主要是针对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三是限制出口补贴,减低出口补贴的幅度与关税减让的程度大体相同;四是统一卫生检疫标准,规定本国的动物和食品卫生检疫标准不能成为阻碍农产品自由国际贸易的壁垒。
 
      中国与发达国家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获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正式接轨,中国汇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洪流中。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奶业生产与世界对接的过渡期间,处理好开放保护的关系。在承诺开放国内市场、削减关税、减少保护的约束条件下积极发展出贡献,促进奶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在适应WTO规则下进行奶业体制转轨期间,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奶业的生产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
加入WTO之前,中国在奶业生产和贸易领域,基本上不存在政府补贴保护和国家垄断贸易。此外,中国是奶制品贸易的净进口国,不存在出口补贴,因而《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生效。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该自贸区谈判于2004年11月启动,历时3年,经过15轮谈判,双方最终签署了协定。其中,乳制品的降税安排及特殊保障机制是协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协定的签署对中国衣业主要是乳制品市场开放和奶业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西兰是世界上乳制品第一出口大国,其奶业生产规模大、增产潜力大、国际竞争优势明显,通过自贸区建设扩大了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中国已是新西兰乳制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和新西兰乳制品贸易通过自贸区的建立实现了零关税,使新西兰乳制品对中国出口成本平均降低13.4%,这进一步促使新西兰扩大出口,加剧了对中国乳制品市场供需平衡的影响。
从事奶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各国和地区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各国乳品生产的资源禀赋不同,竞争优势差异很大,从而使得乳制品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同大多数衣产品生产一样,奶类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自然资源制约,比如土地、饲料、气候等。与粮食作物等初级产品相比,奶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原奶生产还是乳品加工,其技术、工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都已相当成熟,并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乳品设备生产集团,各国在加工技术和成本上差异不大。
      中国奶业尚在萌芽期 受到了进口关税减让的第一道冲击波
21世纪之初,中国乳品行业尚属于幼稚型行业,其规模、技术和产品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加入WTO后,首先面临的是乳品进口关税减让。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内乳制品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根据中国同新西兰、美国、欧盟达成的WTO双边及多边协议,所有乳制品类关税自2001年开始逐年递减,5年内降到15%~10%,这对中国乳品行业形成强大冲击。而加入WTO以前中国乳制品进口关税情况是液体乳、奶粉类25%,乳清粉类6%,奶油、干酪类50%。中国奶业加入WTO的第一道冲击波来自关税锐减。
显然,首当其冲的是奶粉类产品。为什么奶粉产品受到的冲击最严重呢?因为奶粉是中国历年进口比例最大的乳制品。在加入WTO前,中国的国产奶粉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存在一个较大的价差,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
 
 
文章来源:http://www.dairyfarmer.com.cn/nnwh_nnsh/2017-11-19/216562.chtml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0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