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网_荷斯坦_奶业技术交流_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牛文化 >>奶牛史话
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奶牛养殖的“扛把子”
东北:新中国成立初期奶牛养殖的“扛把子”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推行一系列经济制度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基本上消灭了奶业的私营和个体养殖方式,完成了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形式包括四种类型:公私合营、合私合营、奶牛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奶牛养殖户(队)。合作化以后,奶业获得了良好发展。
 
东北担当起奶牛养殖重任
1946年,东北作为最早的解放区,具有良好的奶业基础,适合建立大型奶牛饲养场和乳品加工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东北奶牛业,如奶牛集中产区内乳制品厂的建立;牛奶和乳制品的销售问题;及时调整奶价,保证牧户收入;引进良种公牛,改良奶牛性能;加强兽医防治工作等。这些都大力促进了当时东北奶牛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最高饲养量不足6000头。1946年后,黑龙江省的奶牛达到了12000多头。1952年,仅哈尔滨市就有奶牛3104头,1957年约6000头,增加近一倍。
重视饲养繁殖,发展优秀种公牛
在奶牛饲养的历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奶公牛都是作为奶牛生产的副产品,几乎都被摒弃在奶业生产之外。建国后,黑龙江省很重视奶牛的饲养繁殖,不但重视母牛存栏的扩大,而且对公牛也的饲养也极为重视。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肇东奶牛生产中的奶公牛,优秀的部分是作为种牛利用的,为奶牛成母牛配种,以产出优质奶牛后代。当时的肇东镇公社畜牧场、县青龙畜牧场等都养殖了一定量的奶公牛,除在本场利用为奶牛配种外,还向其他饲养奶牛的生产队提供种牛。
新中国成立后,双城人民政府重视奶牛的品种改良与繁殖。20世纪50年代后期,省里每年都会给双城调拨一批荷兰或美国产的奶牛种公牛,分配给公社配种站、奶牛社和养奶牛的生产队,改良奶牛品种。
农场逐渐建立,畜牧业得到发展
1950年左右,各地开始进行奶牛养殖场的建设。如1947年的赵光农场,1950年的红星农场,1952年的二龙山农场等。这些牛场牛舍简陋,主要以放牧为主。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在10kg左右,为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国民经济新舞台,演好奶农新角色
 
存栏量大幅度提升,奶牛养殖新模式涌现
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3年~1957年实施的。1953年,黑龙江全省奶牛存栏数已达1.6万头,各主要奶牛场先后从北京、锦州和青岛等地,引进大型荷兰公牛,提高了产奶量。到1964年,黑龙江全省产奶量平均单产增加到3000公斤,提高了25.7%。1957年末,全省奶牛存栏量达2.8万头,比1953年增加了75%。后来,乳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奶牛产出的鲜奶在当地就可以得到加工,肇东奶牛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1953年,合作化时成立多个奶牛专业社。1955年,在萨尔图各级农牧场收归国有的基础上,成立红色草原牧场。1957年,全县奶牛养殖,既有国营牧场,也有合作社。
合理安排放牧和舍饲,奶牛饲养程序化
当时的牧场主要以放牧为主,并形成了一定的放牧模式。如,每年的6月1日开始放牧,8月末改为舍饲;奶牛放牧期,每天要放牧两次。奶牛在出群放牧前,还会将牛群分类编队;及时检查健康并进行削蹄,将病牛和健康牛分开管理;划定放牧区域,防止混群。奶牛的饲养管理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奶牛舍饲期饲养一般从每年9月份开始至翌年5月下旬,时间大约为270天。安达县冬季严寒,奶牛舍饲前对牛舍要进行维修,实施防寒保温措施。舍内采光要好,舍温应保持在4以上。每天挤奶前1小时刷洗牛体,清除身上粪尿等污物。对牛尾、尻部、外生殖器一定刷拭干浄,便于挤奶、输精等操作。按按时清除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减少湿度。严寒时可不到舍外运动,以防止奶牛乳头冻伤。舍饲期每头奶牛贮备饲草3500公斤,块根饲料2000公斤,甜菜丝4000公斤,青贮饲料4000~50000公斤。骨粉、食盐全年各36公斤。在舍饲期要合理安排喂饮和挤奶时间,形成按时操作规律。
 
牛奶加工作坊恢复生产 乳品生产得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黑龙江省境内有哈尔滨、安达、肇东、昂昂溪等地几处私人经营的牛奶加工作坊,主要生产干酪、奶油。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加工作坊生产工业炼乳,供给糕点加工厂。进入5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重视发展生产,哈尔滨市道外区、道里区和齐齐哈尔昂昂溪区等地又有一些私人小型牛奶加工作坊恢复生产。同时,国家也开始着手发展奶牛和建设乳品厂,发展乳品生产。
新中国乳品第一品牌——“红星牌”奶粉
安达的第一个牛奶加工站于1951年建立。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土法加工乳制品能力有限,产品质量差,影响扩大销售,阻碍奶制品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52年5月7日,黑龙江省工业厅投资66万元,在安达县城北三道街动工修建日加工鲜奶25吨的压力喷雾式的机械化乳品厂——安达乳粉厂。1953年12月12日,安达乳粉厂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奶粉3吨,注册为“红星牌”奶粉,这是新中国乳品第一品牌。当时为纸盒包装,出售到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1955年,安达红星牌2.5公斤装大盒奶粉,出口到香港。另外,红星奶粉被沈阳军区后勤部定为军需产品,每年供应军队150吨左右。
“拉大耙”拉出养牛高热情,国民乳粉制作进入新热潮
1952年,喇嘛甸居民购买苏侨一批奶牛,旗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乳粉生产合作社,投资2亿元(旧币),建筑厂房房和购置平底锅等设备生产奶粉、奶油、奶酪、干酪素等。乳粉合作社隶属于县联社。当年吸收社员74人,社员以奶牛入股。工厂日处理鲜奶能力为3吨。当时使用的生产设备较简陋,都是夹层平锅,用小型锅驼机供应加热蒸汽,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平锅内进行,手工长粑搅拌,工人们称之为“拉大耙”。所生产的产品用纸盒包装,内衬防潮纸。包装用的纸盒原料为黄纸板还专门从长春聘请纸盒工指导纸盒的生产。乳粉合作社成立后群众的养牛热情高涨,在喇嘛甸和泰康周围陆续有大批的养牛户向乳粉合作社交奶,促进了乳粉合作社扩大再生产,乳粉合作社组织工人生产奶油和干酪素,年产量三十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营(个体)奶业企业,经过合作化、公私合营等途径逐步向国营经济转变,最终形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奶业为主、集体奶业为辅”的社会主义奶业经营管理体系。
 
文章来源:http://www.dairyfarmer.com.cn/nnwh_nnsh/2019-01-22/281766.chtml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1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