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故事


一开始,他们谁也不懂养牛。从未下过乡的女老总,带着两个未毕业的学生组成了团队;一开始,此起彼伏的反对声音,强调着奶牛的养殖风险和艰难;一开始,资金短缺的困境,再加上一个亏损严重的老企业和亟待安置的100 多名员工;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它讲述的是一个亲如家人的团队,在逆境中寻求出路,在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境地中创出一片天地的历程。

  金秋实牧业有限公司,是接手了亏损企业的女老总崔萍,在寻求项目、逆转盈亏的过程中产生的。她与两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起艰苦奋斗,共创风雨。历经八年,把一个奶牛场搞得有声有色!8年的时间里,牛场建设在升级、科学技术在提高、存栏和产量在增加,同时,团队成员的心也在这过程里紧紧连在一起。他们与牛场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牛场就是家,同事就是家人。

牛场人物

崔 萍 养牛经验都是一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

职位 总经理  属相马  毕业院校 中央党校-企业管理  牛龄 8年

心愿 企业多挣钱,让我们员工都待遇高一点,过上幸福的小日子。

最有成就感的事 培养出的两个年轻人,让我很骄傲也很省心。现在我出远门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基本上牛场里的大事小事他们自己全能处理,我都不用操心。

养牛感悟  刚开始养奶牛的时候就是不懂不明白。我要是明白还真不能干,风险大还辛苦。等我后来明白的时候,想退已经来不及了;计划都运转起来了,我也迷进去了,想收是收不了了。那时候找的刘文庆和刘磊他俩也都是不太明白,刚从学校毕业,理论是挺懂的,可实践他俩也没什么经验。都是一点点自己摸索、总结。后来时间长了,经验加上学习我们都越来越明白了。

  记得养牛后的第二年,那会儿牛褪毛,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跟我说,“崔总,咱的水有问题,这牛毛色都变黄了!”我想的是干什么吆喝什么,那段时间出门上哪儿都看牛场,正好有一次在北京看见过牛的毛变黄了,人家就告诉我是褪毛。所以回来我跟他们说,没事,那是褪毛呢!他们还纳闷,崔总能明白呢?结果,过一段一看果然是褪毛!

  有些事就是理论上学也学不到。现在我通过这几年的养牛经历,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基本上变成张嘴就来了。

八年征程用感情凝聚的团队

  干练女将 临危受命

  沈阳市土产公司是隶属于沈阳市供销社的一个企业,计划经济时期便已经亏损。许多干部精英被调来又被调走,却都没能挽救公司日益衰败的困境。土产公司总经理一职,似乎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去向。

  2002年2月,正值事业平稳顺心,在效益很好的日杂公司任党委书记的崔萍,被叫到供销社书记办公室。一进门,见到土产公司的总经理正在与书记谈话,她立刻意识到后面可能发生的安排。果不其然,在土产公司总经理走后,书记通知她被调去担任土产公司新的经理。

  当时土产公司的经济状况是这样的,在岗800多名职工,退休800多名职工,企业欠银行债务一个多亿,欠职工工资900余万,养老保险更不用说。在岗的100多名职工,每月开不出工资。整个公司帐面一共140元钱。

  接手一个这样棘手的任务,任谁都不免有些为难,但当时书记只说了一句:“你是党员干部你要服从分配”。崔萍几经思量之后,同意了组织的安排,并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个总经理。


  创建之路 困难重重

  来到企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有企业并轨的政策下帮员工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偿还了部分债务。第二件事,便是选一个可以盈利的项目,来救活这些开不出工资的员工。2003年趁着土地便宜,公司在新民市租下了300亩地,尝试种了一年大豆,年底算账时,300亩地只盈利了一万块钱。大豆这条路是行不通了,这时便有人提议说养奶牛。

  2003-2004年,正是全国奶牛养殖最红火的时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崔萍的脑海里应运而生“要不咱也试试?”。有了决定之后,崔萍派出一个副总走遍大江南北进行考察调研,带回来的报告却是,“哪的牛也不能买!”。国内的奶牛品种太多是假的,毛色、牙口,什么都能改,只怕买回来就是上当。

  崔萍没有办法,只好找到专家——沈阳农大的郗伟斌教授出主意,在专家介绍之下,她结识了中地种业公司。通过中地种业,以17700元/头的价格引进了第一批国外的奶牛。  牛场需要专业人才来管理经营,2003年11月,崔萍在郗伟斌教授的学生中,挑选了两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班长刘磊和副班长刘文庆。虽说是科班出身,但毕竟还是在校生。理论充实却实践不足。为了让这两个末出校门的学生尽快挑起大梁,崔萍只能把他们先送去宽甸的牛场实习锻炼。

  两位小伙子也是不负厚望,在牛场实习期间,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宿舍就把白天新学的技能用小本子总结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白天向老师傅请教,晚上在书本上寻找理论支持,甚至连牛场内部建设资料都用心记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把牛场建设、管理、生产的基本技能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04年回到金秋实牛场,两位参加实践不久的年轻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在场地、奶牛、人员都基本妥当的时候,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仍然有人坚持反对,理由是“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崔萍自己从小在城市长大,不太了解养殖业。而班子里有人曾经搞过奶牛养殖,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实在是养怕了。但当时公司里的其他成员都看好养牛这件事,崔萍想,“既然已经开始做了,总要尽最大的努力试试看”。于是,反对的声音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理念劝服。

  虽说在后面的日子里,牛场的发展依然出现了各种艰难困阻,但这都是后话了。我们现在要说的是,在2004年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金秋实奶牛场,全班人马到位,正式投入运营!


  团队齐心 从无到有

  2004年4月26日,这是一个让整个团队都无法忘记的日子。第一批牛从宁波提回来,大家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觉,甚至仔细的在地上检查,就怕有哪个遗漏的钉子伤到奶牛。大家合计着,牛来了就开始配种,争取十月份开始产奶。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刚进来的这一批牛,有一半都是怀孕带犊的。这让大家来了个措手不及。此时的牛场刚刚有四栋建好的牛舍,奶厅、产房还都在后期计划里。很快,开始有第一头奶牛生产了。没有设备,大家只能从手工挤奶开始。刘磊和刘文庆虽说在之前的牛场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但都是大型挤奶设备的操作,从来没有想过怎么手工挤奶。加上国外回来的奶牛初来乍到,不适用国内的圈养方式,人一靠近就不安防备,员工们经常被踢得这儿一个包,那一个包。崔萍见此,实在是担忧,告诉这些年轻人,千万要注意安全,咱宁可耽误生产,也不能把自己的安全搭进去。紧接着,还专门为员工都上好了意外险,生怕大家出意外!

  劳动者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快他们想到了办法,找一个挂钩,将牛的一条腿悬钩起来,另一条腿就不能抬起来踢人了。就这样,他们渡过了艰难的手工挤奶时期,接着进了几台手推车挤奶机。

  手工挤奶、小推车挤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有先进设备的挤奶厅才是解决办法。可当时资金毕竟是紧张的,找工程队商量先建设,后跟进款项,人家自然一口回绝。最后,只能冒着风险找了个小的工程队,因为担心建设质量,刘磊和刘文庆利用所学知识,亲自设计、规划、监工。

  一个没有什么经验,一切从零开始的团队。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之下,终于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拥有现代化牛舍、运动场、挤奶厅、饲料加工厂、胚胎移植中心实验楼,奶牛存栏达上千头,年单产近八吨的现代化牧场。


  精诚所至 各方援助

  国内外专家的支持

  场区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一个漂亮别致的欧式洋楼。这个洋楼是专门为秘鲁农科院畜牧生物专家威利院士准备的实验大楼。威利是专门研究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移植技术的,在今年获得我国为50名科学家设置的奖项。他的研究理念是——“技术不能只是研究的工具,要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他的研究已经和世界许多国家合作,获得很好的效果。威利教授07年开始与金秋实牛场合作,每年会到牛场的实验楼住上一到两个月,搞研究、作指导。让这里的人都学会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移植的技术,并把技术付诸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沈阳农大的郗伟斌教授,在牛场从建立到发展,都提供了许多的建议和帮助。为牛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荐人才、推荐可靠合作单位,并为牛场的建设经营出谋划策。

  国家政府的支持

  当一个农业项目,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走向拉动企业和周边农民增收的轨迹时,社会和政府,也投来高度的关注。市长、省长、政协副主席、全国供销社主任等领导都来牛场参观视察。认定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项目,政府鼓励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好,为更多的人带来福音。于是,各方支援开始接踵而至,许多因资金困难而举步维艰的项目,逐步纷纷解冻。

  技术企业的支持

  人说“抓产先抓配”,繁育工作是一个牛场长久经营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凯风公司始终认真负责牛场的后裔性能测定,并为奶牛的性能改良出谋划策,提供来自欧洲各国的高品质精液。为牛场奶牛的繁育改良,防止近交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牛场第一批进牛开始,中地种业公司就提供了可靠的帮助和支持。并为刘磊和刘文庆两位储备精英提供了实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以最高的效率成长,积累牛场生产经营的宝贵经验。


  春华秋实 良性循环

  经过整个团队“八年抗战”的努力,金秋实牧业有限公司已走入良性循环的正轨,不仅牛场已经从前期投入转为盈利,还救活了之前在企业待岗的100多名职工,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实验项目,利用周边大量的黄牛资源,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先免费让农户养殖胚胎移植小牛,等小牛长大可以挤奶盈利时,再逐步收回款项,带领农民一起增收致富。

  牛场团队硬是凭着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将理想和现实、科学和实践、当前和长远有机结合,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企业被评为辽宁省科技龙头企业、辽宁省先进饲养场、辽宁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辽宁省十大畜牧养殖场、辽宁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辽宁省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农业部奶牛标准化示范场等荣誉。

  崔萍个人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省妇联 “巾帼建功”标兵、省财贸系统“优秀经营者”、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市勤廉兼优党员干部、沈阳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场如己出 千金不换

  在团队与牛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当年的两名小伙子也成长为牛场的骨干精英,独当一面。一名任场长,负责全面;一名任副场长,主管技术与生产。

  场长刘文庆,把“秋实”当作家,一心干事业,先后获得沈阳市供销社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抗击暴风雪先进个人等称号,2008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副场长刘磊,积极服务三农,踏实岗位奉献,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个人、沈阳市新农村建设青年带头人、沈阳市十大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等称号。

  现在社会,谁都知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外界看到他们的能力时,总会有一些大企业想过来“挖”人。开出年薪30万、50万的高额待遇来诱惑。事实上,与当初一起毕业的许多同学相比,刘磊和刘文庆的收入并不算高。崔萍也深知,自己手下这么能干的精英人才,目前还并没有得到足够匹配他们能力的待遇。但是由于企业现在还要接济当初那100多名员工,不得不把一部分盈利分摊给公司其他项目。为此,公司许多管理层的人员,拿的佣金也并不高。

  但是,对于刘磊和刘文庆来说,牛场的每一个建设细节都是自己参与的,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看着牛场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看着自己孩子的音容笑貌,又如何割舍呢?这种感情,常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不能跟自己的孩子换。

  崔萍说,“企业留住人才就凭三点:待遇、事业、感情”。现在,团队成员因为和牛场一同成长,感情非常珍贵,难以割舍。同时,因为牛场现在的良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会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事业,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看着对牛场不离不弃的精英,崔萍时刻没有忘记他们的待遇问题,她在等待,只要牛场进一步壮大,效益进一步提高,一定给他们丰厚的回报。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齐心协力,认真负责。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家人”一定能共享成功的硕果,将事业和团队发展的更加精彩!

牛场风光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859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Template_nc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