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小常识:口蹄疫

2013-08-01 07:15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873 [ 字号: ]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缩写为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口疮热或流行性口疮。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国际兽医局(OIE)将其列为A类人畜共患传染病首位。口蹄疫因其扩散快、流行广。引起动物生产力下降,危害极其严重。因此,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偶蹄动物(黄牛、奶牛、猪、羊、骆驼和鹿等),尤其牛最易感。不同种动物口蹄疫往往不互相传染,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一般也会在50%以上。病畜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康复动物有的也可长期带毒、排毒,并可能产生新的亚型。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是本病感染的门户,各种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及来往的人员和非易感动物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该病毒还能够随空气传播,并能随风跳跃式的传播至50~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因此,空气也是本病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常成为该病快速、大面积流行的最主要原因。该病在寒冷的季节如秋末、冬季和春季最易流行。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最简单的本病预防管理措施有:将后备牛群圈舍置于地区流行风向的上风口;定期进行疫苗免疫注射;在周围疫情紧张时,控制饲养场所的人员出入;发现可疑牛只立即隔离观察,并启动紧急防控预案。

  病牛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病初可见动物体温升高至40~41℃,流涎,并在短时间内唇内、齿龈、舌面、颊部粘膜、蹄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及乳房皮肤上出现直径为1~5厘米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严重的舌面粘膜脱落,之后烂斑逐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壳脱落。总之,最易为人们所发现的三大症状为:乳头区域出现水泡;跛行,趾间皮肤溃疡和蹄壳移行;流泡沫性涎,空嚼。本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不高,约在1%~3%,但在犊牛,由于继发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图为发生口蹄疫的病牛,下颌唇内出现水泡

图为发生口蹄疫的病牛,乳头出现水泡

图为发生口蹄疫的病牛,趾间皮肤发生溃疡、出血(以上三图为同一头病牛同时在三处有口蹄疫症状表现)

  对于本病,一般可以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做出诊断。本病在爆发时一般不会单个牛群爆发,所以在本病的高发期内,一旦发现有相似症状牛只,一定要及时启动防控预案,尽量将本病的影响降至最低。对本病进行定型,需要采集水泡液或水泡皮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诊断有酶联免疫吸附反应、乳鼠综合实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实验等多种方法,同时还能够检测感染阳性牛和注苗阳性牛。唯一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是水泡性口炎。该病与口蹄疫在症状上极其相似,但是该病在我国还从未发生。水泡型口炎可感染包括马、猴、鸡在内的多种动物,发病率不高,只有1.7%~7.7%。

  该病具有快速、大面积传播的特性,每次流行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人畜共患,有较强的变异性,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的第一位。对本病不宜采取治疗措施。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发现病畜一律扑杀,并采取封锁、隔离、消毒和病史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

本文链接:http://www.dairyfarmer.com.cn/kxyn_nncs/2013-08-01/92439.chtml
转载请保留:本站文章未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站所有,转载请保留链接,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806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science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