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行热疫情的防控总结与思考

2016-08-15 09:25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461 [ 字号: ]

吴清明  陈林生  黎学毅  广州珠江牛奶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奶牛流行热疫情在广东省呈局部流行状态,但发病率较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流涎、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跛行、神经麻痹瘫痪、出血性胃肠炎等。其中以呼吸困难型死亡率最高,及时发现病牛及早输氧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减低损失。疫苗免疫和杀灭蚊蝇对该疫病防控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生疫情后积极应对,严密组织能提高防控效果。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于发病急、病程短,过去称其为“三日热”。其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气喘、关节疼痛、神经麻痹、瘫痪、出血性胃肠炎等。易感动物为牛,奶牛最为敏感。

据资料记载和报道在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发生流行热疫病,7090年代几年发生一次大流行,2000年后呈局部流行趋势;牛群一旦流行本病,奶牛因产奶量下降和死亡淘汰造成的损伤相当严重。

笔者2000年来到广东,广东地区奶牛养殖户对该疫病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疫苗注射也比较规范。2010年之前少有发生。近几年则每年都有该疫情发生,且呈局部流行形式,给奶牛业造成一定损失。

2015年,广州及周边地区再次发生奶牛流行热疫情,广州某知名国有牧场在这场疫病流行中也未能幸免,造成一定损失。现就该牧场的的流行情况、防控及体会与思考作一报道。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

广东省近几年流行热发病基本上都是从7月中下旬开始,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10月中旬开始下降,个别场持续到12月中旬还有零星发病,发病季节与吸血昆虫的活动程度相吻合。

该场2015年从921第一头成母牛发病到1220最后一头发病结束,历时3个月。

免疫情况

使用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牛流行热疫苗免疫接种,批号20150014月底对6月龄以上牛只初免,5月底上述牛群加强免疫一次,6月底对12月龄以上未投产青年牛再次加强免疫;每次按4ml/头肌注。

发病情况

据报道在未进行免疫的自然情况下奶牛发病率高达40%70%

该牧场总存栏1750头(成母牛940头,青年牛590头,犊牛220头),共发病46头,发病率2.63%;死亡淘汰13头,死淘率7.4‰;死亡9头,病死率19.6%

成母牛发病39头,青年牛发病7头,发病率分别为4.15%1.2%,犊牛无发病。

1 发病、死亡、淘汰汇总

症状表现

发病

治愈

死淘

死亡

呼吸困难型

17

5

12

9

感冒发热型

15

15

0

0

神经麻痹

8

7

1

0

消化障碍型

6

6

0

0

合计

46

33

13

9

 


1 发病症状占比图

死亡淘汰及奶产损失情况

死亡淘汰13头均为成母牛,青年牛无死亡淘汰病例。死亡9头(均为呼吸困难型),淘汰4头(呼吸困难型3头和神经麻痹型1头);感冒发热型和消化障碍型病例均为良性经过,未出现死亡淘汰。

由于发病率低,疫情对群体奶产量影响不大。但病牛在发病期间奶产量明显下降。2015年成母牛单产8717kg,较2014年下降1%

症状特点

根据病牛表现的症状特点、治疗要点及疾病预后转归等,笔者在过去的分类的基础上,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四类。

感冒发烧型:病牛精神状态正常,有的仍有较好的食欲;体温41℃左右,呼吸加快,流涎。

呼吸困难型:体温升高40℃以上,眼窝下陷;初期呼吸加快,鼻翼扇动;很快转为呼吸困难,气喘,严重的举头伸颈张口伸舌;接着发展到肩胛部、背部等皮下气肿。因病毒的作用和治疗用药的影响,孕牛常发生流产。


图2.呼吸困难病例

由于肺气肿缺氧,病牛喜站立不卧下,有的卧下后增加胸部的压力马上又站立起来,甚至有连续站立超30小时的病例。

由于缺氧,后期病牛表现狂躁、兴奋、挣扎,继而加重呼吸困难加速死亡。

病情发展迅速,许多病例发现时已经呼吸高度困难,拒绝保定输氧,死亡率很高;有的未发现明显症状就死亡。

神经麻痹型:轻的关节疼痛、跛行、步态强拘、喜卧、运动障碍;严重的神经麻痹,卧地不起。但体温基本正常,有的保持比较好的饮食欲。

消化障碍型:胃肠蠕动减缓,瘤胃积食,食欲减退或废绝;大便带血,腹泻或粪便干少,表现胃肠炎症状。

病理解剖

经对未发现症状就死亡的病例和呼吸困难死亡病例的剖检,最典型的病理变化是肺肿胀膨大,间质增宽,呈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像“大理石”样肺;肺泡内常有积液或有浅红色泡沫;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出血,并积有大量红色泡沫样液体。其它脏器虽有点状出血变化,但没有典型特征。


图3 死亡病例肺部解剖变化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补液、强心、解热镇痛、抗病毒、缓解呼吸困难、防继发感染等。

1)补液强心用葡萄糖盐水、强心安钠、维生素等;(2)抗病毒用板蓝根,利巴韦林注射液;(3)解热镇痛用氟尼辛葡甲胺、清开灵等肌注;(4)缓解呼吸困难用氨茶碱40ml肌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8ml皮下注射;(5)减轻肺水肿用甘露醇300ml静脉注射;(6)镇静用氯丙嗪肌注。(7)对未怀孕的急性发热病例,配以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控制早期症状很有好处。

对症治疗

1)急性热性病例,药物解热外辅以淋水加吹风,尽快使体温下降。

2)呼吸困难型病例,除药物缓解呼吸困难外,重点是及早辅以输氧治疗。输氧器材:常规工业氧气瓶、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导管等。


4 输氧器械:气瓶及浮标式氧气吸入器

对于发现及时的呼吸困难病例,及时输氧,一般吸氧后5小时症状会得到缓解,吸氧12小时病牛就会恢复正常,严重的需要吸氧24小时。

注意一般输入流量12L/min,输氧速度应先快后慢。


图5 正在接受输氧病牛

对呼吸困难病例如果没有给予吸氧,死亡率达到70%以上,给予及时输氧治疗,治愈率可达到60%

值得指出的是,本次疫情呼吸困难型病例发病17头,死亡淘汰12头。其中有3头未发现症状就死亡,解剖有典型的间质性肺气肿特征的列入统计中;有5头因为牛舍巡查不到位,发现不及时,发现病牛时症状极其严重,来不及输氧或抗拒输氧最终死亡。有9头接受输氧治疗,治愈5头。

由此可见,加强牛舍巡查,早发现病例早得到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损失,非常重要。

3)神经麻痹型,以解热止痛促进功能恢复为主;冯了性药酒用力搽麻痹患肢10分钟,直到患肢皮肤发热,口服药酒300ml2/日。

4)消化障碍型病例,根据情况给予止泻或缓泻、消炎、止痛、止血等治疗。

护理与功能恢复

病牛隔离置于通风阴凉牛舍,呼吸困难病例尤其要保持安静,减少驱赶和行走。神经麻痹型病例及时移入柔软的沙质地面,。每日辅助站立15分钟,良好的护理35日可恢复。

防控及组织措施

近几年来广东地区每年都有流行热疫情发生,只是感染程度及损失大小不同。各奶牛场对流行热的防控都非常重视,防控工作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预防阶段:4月底—7月初):主要完成疫苗注射及加强免疫,消毒和防蚊蝇等日常防疫工作。

应急阶段:大约7月中旬就有个别场有散发病例,此时公司会加强防疫警戒,启动疫情应急机制,加强外来人员车辆控制消毒,停止一切进入牛场的交流参观活动,增加场内消毒及灭蚊蝇频率,清除牛舍周边杂草和积水,进行环境治理。

抗击阶段:只要本场有确诊病例立即进入抗击状态。

具体措施有:(1)立即召开中层管理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参加的疫情应对紧急会议,明确防控工作进入抗击阶段,确定公司近期工作以抗击疫情为中心;(2)设置病牛隔离栏,一旦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立即隔离;(3)增加牛舍巡查人力,加强牛舍巡查力度,重点牛舍专人巡查;目的是使病牛早发现早得到治疗,提高疗效,减少死亡;(4)继续加强场地消毒、环境杀虫、治理牛舍周边环境等措施,以减少传播媒介在传染环境中的作用,降低牛群发病率;(5)对发病情况、治疗效果每日汇总;制定治疗用药指引,指导兽医用药。

消退转归阶段:随着气温下降,到10月下旬发病明显趋缓,有时几天发现一头病例,但这种低发病率持续时间长,甚至到12月中旬还有发生疑似病例死亡的。以什么标准为流行终结?笔者认为,按流行热的潜伏期为211天计,最后一头病例以后连续15天未有新的病例发生,就可认为流行终结。在此期间环境消毒、牛舍巡查不能放松。流行终结后进行一次大消毒,解除牧场应急状态。

体会与思考

临床症状分类问题

我国主要的奶牛疾病专著把流行热症状分为消化型、呼吸型、瘫痪型和神经型。

笔者认为瘫痪型和神经型其实都是病毒引起的神经麻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包括跛行、关节疼痛、瘫痪等,将此类称为神经麻痹型比较合理。个别牛临死前出现的兴奋,烦躁不安表现,实际是因为呼吸高度困难,缺氧造成的短暂反应。

从近几年发病症状来看,死亡淘汰率最高的是肺气肿引起的呼吸困难,有相当部分牛仅表现发热、类似感冒样症状,没有出现呼吸困难,治疗也呈良性经过。应该将呼吸型分为感冒发热型和呼吸困难型两类。因为这两类症状区分很大,治疗护理重点完全不一样;疾病预后、死亡淘汰率差异极大。单纯的发热型很少发展成呼吸困难;而绝大多数呼吸困难病例一发现就非常严重,并不是发热型的发展必然。

传播媒介与发病率问题

流行热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主要靠吸血昆虫传播。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牛场周边积水,杂草丛生,极易滋生蚊蝇,甚至冬天都有蚊子。广州有一大型奶牛场,在原厂址连续几年都发生流行热疫情,发病率在10%左右。2015年搬迁到新的场地,结果没有发生流行热疫情,说明在原场地可能就存在有流行热病毒,病毒很可能就存在吸血昆虫或某些治愈但不表现症状的牛体内,给防疫工作带来相当难度。

因此保证牛舍良好的通风,治理牛舍周围环境,避免积水,提高杀虫频率和效果等措施,对减少蚊蝇,降低牛群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环境杀虫采用高效低毒3‰~5‰氯氰菊酯效果较好。

疫苗免疫效果与免疫程序问题

过去流行热发病都是青年牛最先发病,且症状重、死亡率高;而成母牛发病相对滞后死亡率较低。因此本报道的牧场对12月龄以上的青年牛进行了三次免疫。

对该场2015年发病死淘统计数据分析,从发病率看:全群发病率不到3%,而成母牛发病率4.15%,青年牛发病率1.2%,发病率差异比较明显。从症状表现及死淘率看:成母牛症状表现严重,死淘率33%,青年牛症状较轻无死淘病例,差异非常明显;从发病的先后顺序来看:青年牛较成母牛滞后1个月发病。

因此我们认为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牛流行热疫苗有一定的保护能力,但是保护率有待提高,根据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两次免疫保护时间约3个月。

根据该场的免疫效果,笔者认为在南方蚊蝇活动时间长,流行热高危地区,应该增加免疫次数。结合历年流行的高发时间,建议修改完善免疫程序。以广东为例,对于6月龄以上牛,5月底首免,以后在6月底、7月底、8月底各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共完成4次免疫,确保免疫效果。有条件的可进行抗体检测,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该疫苗国内只有哈维科一家生产,建议牧场在5月份首免时一次性采购到位。

由于流行热疫情对我国南方地区影响较大,疫苗使用范围较小,疫苗生产单位对该疫苗的研发力度和积极性有限,笔者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该疫苗的研发,生产出效果更好保护率更高的疫苗,减少该疫病对奶牛养殖业的侵害。

组织措施与防控效果

流行热疫情的防控,平时做好免疫、消毒、害虫杀灭、外来人员车辆控制等措施。然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牧场做足了功夫,在疫情流行的大环境中也难以幸免。

当发生疫情后组织措施对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尤为重要。防控原则可概括为“领导重视、反应及时、措施得力、组织有序、依法防控”。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冷静沉着、果断决策。紧急动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制定相应的消毒、巡查牛舍、病牛隔离、治疗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度;明确发病情况、治疗效果、疫情信息、汇报沟通制度;积极有效的应对和严密的组织措施对提高防控效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肖定汉主编,《奶牛病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36~42.

【2】方必春等,奶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奶牛2008(6):65~66.

【3】戴益杰 吴婉琼,黄冈市奶牛流行热的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 2012(6):67~69.

【4】齐长明主编,《奶牛疾病学》﹝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4.

【5】王春傲主编,《奶牛临床疾病学》﹝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8~259.

本文链接:http://www.dairyfarmer.com.cn/kxyn_nqgl/2016-08-15/184165.chtml
转载请保留:本站文章未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站所有,转载请保留链接,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123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science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