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沅:中国奶牛良种化进程之养有效益奶牛

2009-11-20 11:04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365 [ 字号: ]
《荷斯坦》:现在奶牛育种目标中特别强调长寿性,什么是长寿性?
 
张沅:长寿性是指在群奶牛终身产奶的胎次。影响牛群长寿性有很多因素,首先是牛只的生产性能低下,例如一个牛场平均单产8000公斤,有一头牛头胎只产6000公斤奶,第二胎还没达到群体平均水平,于是将其淘汰;第二种是由于疾病导致不能继续生产,主要影响奶牛生产的疾病是乳房炎和肢蹄病,若乳房炎导致个别乳区失去功能,或因肢蹄损伤导致不能主动站立行走也必须要淘汰;第三个因素是繁殖障碍,牛群中有些牛分娩后,产道不清洁导致子宫内膜炎,久配不孕,这些牛也必须淘汰。决定奶牛长寿性的因素大多都受遗传因素影响,例如有些牛只产奶的持续力较差,头胎和二胎产奶量可能很高,但是三胎后就明显地下降了,这也不能算长寿。对于奶牛的长寿性的选种是比较难于直接选择的,只能进行所谓的“间接选择”,也就是说,不直接选择奶牛个体能产几胎,而是在它头胎产奶时,就根据一些与长寿性相关的性状,诸如体型外貌评分中的乳房、肢蹄得分,以及头胎产犊时的状况,去综合预测或评价牛只是否具备长寿性的遗传素质。
 
以前,评价长寿性的指标是“保持力”,这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公牛若有100个女儿,它们到60月龄的时候,还能保留多少仍在群产奶,例如有90头还在群产奶,这就算不错了。然后还可以继续统计女儿牛到90月龄时仍在群产奶的数量,以此评价这头公牛的长寿性,但这个评价指标需要时间更长了,因此一般在选择长寿性时不用这个指标。
 
当然,奶牛长寿性还直接与养殖工艺和市场需求有关系。比如说以色列,从统计数据上看,就是一个长寿性最差的群体。以色列的奶牛养殖模式是快速周转模式,第一胎时通过饲养措施猛攻高产,到第二胎后奶牛的产奶潜力基本发挥完了,所以,他们的平均使用年限仅两胎左右。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因为以色列国家资源有限,不会养中低产牛,也希望周转速度也更快一点,获得更大的效益,所以他们平均单产都是1.1万公斤-1.2万公斤。
 
《荷斯坦》:现在一说奶牛就是指黑白花荷斯坦牛。我们知道您一直提倡,我国应同时发展其他品种的奶牛,那么奶牛群体多元化有什么好处?
 
张沅:中国的奶牛生产不应一元化,而是多样性。这么大一个国家,为什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是黑白花牛啊,没有必要。首先我国还有许多奶牛品种资源,像西门塔尔牛、三河牛、新疆褐牛,都有相当的产奶性能基础,而且当地牧民都很喜欢养。此前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只提倡养荷斯坦牛,上述兼用品种一直都被放在遗忘的角落里。第二,我们的黑白花牛群也应有生产目标和群体结构上的差异,在牛群中,最高产的核心群都应是纯种荷斯坦牛。而有些生产性的牛场,完全可以使用一些优秀的兼用品种,对中低产牛进行生产性杂交。在美国、法国、德国和北欧都有这种杂交生产模式,这种杂交牛不留种,就是要它母牛多产奶,而还可以得到肥育性能很好的公犊牛。我国奶牛群体中中低产牛太多了,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上述生产性杂交有两个好处,第一,生下来的后代具有杂种优势,又耐粗饲又多产奶而且乳成分很高;第二,它的公犊牛体型大、生长速度快,可以做肉牛饲养。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有限度、有计划地去开展杂交,决不能由于开展生产性杂交将荷斯坦牛的育种工作搞乱了。
 
现在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兼用品种,可供我国开展生产性杂交使用。比如北方,采用体型较大的西门塔尔牛或蒙贝利亚牛等,南方天气比较热,可以采用体型小一点的娟姗牛进行杂交。不过我们过去引进的西门塔尔牛都是偏肉用的,而且在我国也将其作为肉牛进行杂交使用,杂种母牛产奶量很差,而且杂种母牛也很少作为产奶用。但实际上近年来国外西门塔尔牛的育种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例如德系西门塔尔牛,母牛最高奶产量可以达到1万公斤以上,而公牛的肉用性能又不亚于纯肉牛品种,所以受到许多奶牛生产国的青睐,引其进行生产性杂交。为此,我们也开展了类似的杂交试验,目前我建立了几个试验点,均是在奶牛群中选用中低产牛,使用德系西门塔尔牛和法国蒙贝利亚牛冻精杂交,等它女儿生出来以后看它产奶量能高多少,公犊牛进行肥育,最后统计分析成本和效益。大概两年后能够得500多个杂种母牛后代,这仅是一次科研性的试验。
 
《荷斯坦》:这段时间奶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奶价现在很高,您对这个情况怎么看?
 
张沅:现在奶价涨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当然是饲养成本上去了,主要就是玉米涨价,随着玉米涨价,干草、苜蓿也涨价,对于一些养殖散户来说,他们没有这么大的抗风险的经济实力。奶价涨和饲料涨应该说是应运而生的,实际上我们的奶价过去是乳品加工厂在控制,他们想涨就涨,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其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也应对市场和价格有一个调控机制。另外,散户为主的养殖模式是经不住市场动荡的,这个问题在首次涨价风中暴露得比较突出。
 
为了应对今后奶业生产的波动,奶业生产应在发展策略上做到:第一,奶牛养殖模式必须升级,5头以下的散户应该逐渐减少,鼓励向适度规模集约化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第二,改变奶业发展的模式,目前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冷静的思考,当前之所以农民散户养牛效益急剧下降,主要是奶牛的种质差、饲养工艺落后,单产都3000-4000公斤的牛,以秸秆+玉米面的饲喂方式,不具备任何竞争力。长期以来,各级畜牧生产管理部门对奶牛存栏数过于感兴趣,造成我国存栏头数大幅度上升,而平均单产和生产效率止步不前。此次涨价风告诉我们,奶牛养殖业应将效益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十一五”奶业发展规划提出,奶业发展应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我认为这是奶业发展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此次“涨价风”也是原料奶价格体制积累多年的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涨价前原奶收购价2元1公斤,这个价格水平与1978年比,只仅为10倍左右。我们回想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只涨10倍左右的物价还有吗?而且市民们的收入平均水平提高了大概不会小于50-80倍吧。实际上,奶农没有完全尝到改革开放的优越性,因此我觉得原奶适当的提价对促进奶业发展是必要的,这对鼓励奶牛养殖,提升养殖的水平,加强奶牛改良是比较合适。
 
《荷斯坦》:国家对奶业很重视,为了避免奶牛重蹈生猪覆辙,准备拿很多钱来补贴奶牛养殖业,您对此怎样看?
 
张沅: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跟国际上相差甚远,尤其是集约化畜牧业。比如说, 从1987年到现在,养猪的问题一直陷入了“买肉难——没肉吃——大发展——最后卖猪难”的怪圈,原来的这周期大概是3年左右。现在农民市场意识强了,你稍微一涨价他马上就大养,两年以后又出现卖猪难。养鸡生产也是如此。
 
国家这次拿出大量资金补贴以稳定养猪业生产,也将以同样方式补贴奶牛生产,鼓励养小母牛。我希望能在补贴计划后,也对整个生产体制进行改革,能够让奶农得到所应该得到的收入,让农民适应全国市场的变化。
 
这么大一个国家,农民对于市场形势不太了解,国家怎么导向,他马上就上去了。前几年很多地方领导都在宣传养奶牛好,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收入,甚至于有的说养一头牛,一年可以挣4000元。这中间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其实农民养牛挣4000块钱,他没算工钱,没算农副产品成本,他怎么和国营的去比啊。事实上包括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养奶牛的利润都是很低的,卖奶的环节国家是补贴的,北美、欧盟搞配额制,比如限制你一年就卖10吨奶,这10吨奶享受政策性价格,以此保证奶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我的意见是,国家把奶源管起来,然后实行卖奶国家补贴,别去补贴小母牛的养殖,补贴小母牛会衍生出来很多问题。当然以上意见仅是我一家之见,很不完善合理,供参考。
本文链接:http://www.dairyfarmer.com.cn/kxyn_zjft/2009-11-20/5277.chtml
转载请保留:本站文章未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站所有,转载请保留链接,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1238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science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