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业污染怎么破?干货都在这里

2016-06-18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   访问量:171 [ 字号: ]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正在提速。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国家发改委牵头落实 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具体措施正在加紧制定中。

农业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经表示,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加强”农业生态治理的提法相比,一字之差,意味着破解农业污染难题需要提速了。

“如何治理农业污染,在‘十三五’期间都将是重点问题。”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表示。他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有限时间、有限目标、有限责任的情况下,对不同地区进行治理。具体的治理方式,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按照设想,发改委或将先设立农业污染调查点,在进行资源性调查的基础上,试点示范,最后酌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力争到2020年能总结出一批成功的农业环境治理范例和试用模式,为全国的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奠定基础。

严峻挑战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张桃林表示,我国土壤和水体污染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加剧,一方面是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也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且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走访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发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旧凸显。

不少农民认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提高产量,施用化肥是大部分农民选择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数量最大的国家。

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1979年至2013年35年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比2000年增长42.3%,比2010年增长6.3%。

农业部肥料专家高祥照认为,化肥污染不是化肥自身的问题,而是施肥水平不高的问题。很多农民不注重深耕施肥,而是粗放地搞“大水大肥”,不但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还造成大量化肥存留在土壤中。

每年上百万吨氮肥在其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或者水中,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据了解,目前我国化肥利用效率只有35%,而发达国家为80%。

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说,“在发达国家,施化肥像吃盐一样仔细。”

除了不合理使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之外,农药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

张桃林曾经表示,每年农药使用量在32万吨左右,农药利用率跟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透露,只有30%左右的农药被有效利用,70%左右的农药不仅没有发挥防治虫害的作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目前,农药残留超标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此外中国农村还面临“白色”污染和牲畜污染的挑战。农膜的广泛使用,虽然为农业高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渐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同时,传统地膜不能降解,已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带来一系列危害,故称作农田的“白色污染”。

据农业部门的专项调查,我国每年残存在田野、土壤、沟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应总量的10%,现累计残存量已在上千万吨。

而农业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由于不少畜禽养殖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现在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污染治理试点: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进农业环境治理工作。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农业面临四大难题,其中之一便是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破解农业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治理农业污染,在‘十三五’期间都将是重点问题。”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表示。对此,国家发改委牵头落实 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具体措施正在加紧制定中。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表示,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优化区域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位接近发改委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治理农业污染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优先为主的原则,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二是,要认识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三是,治理中一定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为前提;四是,要统筹国外市场和资源,妥善处理好稳定国内粮食生产与利用国际市场、保障供给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按照设想,发改委或将先设立农业污染调查点,在进行资源性调查的基础上,治理污染试点示范,最后酌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前述人士表示,此次试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无国外范例可以借鉴。“因为每个国家污染源的活性和种类各有不同。”

按照规划,发改委力争到2020年能够总结出一批农业污染治理范例和试用的模式,为全国的治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与农业部编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衔接。

如何对症施策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此次农业污染治理,要在有限时间、有限目标、有限责任的情况下对不同地区进行治理。在治理的过程当中还强调转变方式,实现资源有序利用。

首先,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落实。

去年年初,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个行动”分别提出目标: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前述发改委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为保证农药零增长,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借鉴德国等国家的经验,鼓励化学工业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农药使用的精准化。

他举了一个例子,德国的拜耳公司现在的农药销售模式已不是散药销售,而是根据一个村子的农作物及其种植量等情况,制定包括农药使用量、使用时间等在内的总体方案。这一方式显著提高了农药使用的精准化程度。此外,该公司还对农药的包装物进行回收。

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间还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尤其是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要加强源头管理,建立高浓度农药的可追溯体系,管好供销社这个源头,现在60%的农药还是来源于供销社销售;开展低浓低残留农药的实验试点,推进精准试药和科学用药;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前述发改委人士称,要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要启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农家肥一体化模式;落实细菌养殖环境评价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利用禽畜粪便提高农家肥的肥效。

其次,落实“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还拟针对不同地区的污染,对症施策。

对十大流域和重要水源地进行治理。在松花江和海河地区等重要旅游区域和水源地,主要是治理畜禽粪污。

“十三五”期间,拟在这些地区设立示范点,将300—500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厂转变为循环饲养的方式。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通过牲畜养殖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类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型养殖场开展粪污资源循环利用。在太湖流域,计划让现有的养殖场后退50里,保证水源地的洁净;在洱海周围,要减少畜禽的养殖。

对盐碱地多发地区进行治理,主要是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盐碱地膨胀问题。拟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提倡增施农家肥、秸秆直接还田等,来减轻当地土壤环境的污染。

对于地膜覆盖普遍且残留污染非常严重的新疆、甘肃地区的治理,要重新制定地膜的标准。前述发改委人士透露,此前,我国农用地膜的标准有所降低,使得地膜越来越薄,回收利用十分困难。所以,现在要重新修订标准,让地膜稍微厚一点,方便其回收,并再加工。同时,还要通过财政资金补贴或建设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把废膜捡拾回来。

河北河南山东新疆甘肃等地地下水已严重超采,要采取高效节水灌溉、退地减水、调整作物结构等措施,一方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另一方面减少耗水量较大的冬小麦种植,改种其他耗水量较少的作物,或减少一季作物。方言表示,“目前小麦的库存充裕,减一季小麦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但影响当地农民的收入,有关部门已对退减地区的资金补助要有长远打算,否则难以奏效。”

查看评论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标题: 姓名: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2318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news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