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草牧业试点的实践

2017-02-28      山西日报   访问量:233 [ 字号: ]
山西应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在朔州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推进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以及我省全力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中,应县的“粮改饲”实践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尝试,也是朔州全力打造全国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的一个缩影——
看着现在市场上玉米遭遇的价格寒冬,应县杏寨乡杏寨村村民韩志兵不禁为当时自己的决策而庆幸。他去年种了30亩玉米,其中20亩卖了青贮,平均亩产4.5吨,比卖纯玉米每亩多收600多元。
在应县,像韩志兵这样转变种植观念、“粮改饲”的农民不在少数。两年前,应县紧抓朔州市被列为全国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市的机遇,大力推进退粮增草的步伐,2016年全县玉米种植57万亩,全株玉米青贮36.7万吨,转化粮田15万亩。在这一减一增一转之间,应县农业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种植结构的优化,而是农民的增收,奶农的增效,以及畜牧业全产业链条的形成。
1 推本溯源“粮改饲”
“粮改饲”,看起来简单,实际实施起来,却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农民的观念。“好好的玉米,连秆带棒做了饲料,喂了牛羊,脑子是不是进水了?”这是农民的第一反应。然而,随着玉米价格近两年来断崖式的下滑,卖玉米难又初露端倪,市场教育了农民,特别是一些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先行先试者,更是让绝大部分农民觉得,“粮改饲”不失为一条增收渠道。思想的解放,使当初的“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让玉米供给侧改革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
但是,这样一改问题又来了,都改成饲料,能不能就地转化。应县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首先是规模健康养殖拉动草牧业的发展。到2016年年底,应县恒天然牧场奶牛饲养量可达3.3万头,年产鲜奶15万吨,按每头奶牛年消耗鲜牧草8吨计算,年需鲜牧草24万吨;以玉收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46个奶牛小区,奶牛饲养量可达3.2万头,年产鲜奶9万吨,需要鲜牧草25万吨。
其次是饲草料加工拉动草牧业发展。有现代万亩养殖示范园区饲料配送中心、瑞阳青饲料加工厂和山西北方广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可加工生产精饲料12万吨,消化鲜牧草16万吨。
再次是畜产品加工拉动草牧业发展。有山西雅士利乳业、田仁乳业、世贸园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和牧野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鲜奶20万吨、屠宰加工肉牛5万头、肉羊50万只。
第四是畜禽粪污加工拉动草牧业发展。启高生物有机肥厂年可转化畜禽粪污20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为畜牧业的跨越发展拓宽了环境空间,也为全县30万亩无公害蔬菜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肥料。
2“粮改饲”的站位高度
“粮改饲”既然是一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工程,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此,应县推出了三大举措。
站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和粮食安全高度统一的高度,创新工作思维。“粮改饲”是一项国家战略,应县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粮改饲”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要做到国家、农民、奶业三赢,农牧种养双丰收,实现“藏粮于草,藏粮于牧”的战略目标,为此应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有农业、发改、财政、审计、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组;先后制订了2015-2017年项目方案;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了项目实施方案并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站在产业升级的高度,创新服务意识。首先是克服了种草理念上的误区,破除了认为种草就等于粗放种植的认识,确立了精准、精细化种植和收贮的理念。其次初步提出了“粮改饲”牧草种植的技术要求:品种定义全株玉米青贮,优质苜蓿种植;籽粒破碎度达到四六瓣;干物质含量不低于30%以上;辅以其他技术措施。其三全县通过第三方市场收贮83700亩,27万吨;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1家,服务率达到65.68%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创新试验模式。有效推进了草牧业建设与环境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在山区按照生态补偿,草畜一体,农民致富、扶贫攻坚,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原则,试行了草畜一体、燕麦苜蓿混作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的生态循环治理模式,并实施了“两头驴+五亩草+户均增收1万元”的扶贫攻坚帮扶行动,使白马石乡界河村当年新增大畜68头,收贮燕麦草310500余吨,有48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全乡有2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当年增收;在农区大力推动全株玉米青贮和优质苜蓿种植,按照“一头奶牛,八吨青贮草,三亩草基地,十吨粪污还田”的要求,推广建设种、养、生态三结合循环发展模式。
3“粮改饲”的推行成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粮改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它的效益。通过两年的实施探索,应县的“粮改饲”交出了一份“三增,两减,一提高”的成绩单。
三增:奶业增效,通过饲喂全株玉米青贮,全县46个奶牛养殖小区A+牧场达到50%以上,每吨鲜奶提高奶价200元,全县全年产奶15万吨,纯增收3000万,人均增收125元。粮农增收,按全县平均粮价测算,每亩玉米收获550公斤×1.5/公斤收入825元,每亩全株玉米青贮收获3.5吨×320/吨收入1120元,加上每亩降低收获成本100元,“粮改饲”后每亩粮田纯增收395元,全县收获15万亩全株玉米青贮纯增收4740万元,人均纯增收197.5元。三产增益,目前全县建有青贮能力约45万立方米,新增全株玉米青贮收获机械48台,运输车辆300台。收获40万吨青贮全县增收4000万元,人均纯增收167元。三项合计纯增收1174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489.5元。
二减:减产能,全县15万亩全株玉米转化为青贮饲料,直接转化粮食1.8亿斤。减污染,直接减少15万亩玉米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大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力度,减少对环境的面源污染。通过启高有机肥厂处理干粪污20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通过农企对接粪污达标还田两万亩,处理粪水50万吨。
一提高:全面提高了应县现代畜牧业建设水平。全县基本形成了牛羊规模生产、饲草规模种植、青贮饲料配送、青贮加工设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现代畜牧业循环生产体系,初步做到饲草种植精细化、畜禽养殖工厂化、畜产品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多元化。“粮改饲”的成功实施,让应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杨培文底气十足,他说,2017年,全县“粮改饲”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全株玉米青贮年产60万吨以上,种饲草每亩平均增收200元,奶牛每头平均增收3000元。
应县地处农牧交错带,在朔州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市,以及我省全力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中,应县的“粮改饲”实践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模式,也是朔州全力打造全国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的一个缩影。
因此,应县“粮改饲”模式也是朔州“粮改饲”模式在县区的推广与实践,并在山阴、朔城区、怀仁等区县深入开展。去年朔州市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肉羊年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年占有量、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以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六项草牧业发展指标保持了全省第一,这些数据印证了朔州“粮改饲”的重大成效。
今年,全国草牧业发展现场会将在朔州召开,朔州将把发展草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抓手,种植100万亩饲用玉米,完成耕地种草77万亩。启动朔州生态畜牧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好1000平方公里的怀仁现代肉羊产业集聚区和1000平方公里的山阴、应县现代奶牛产业集聚区。
应县“粮改饲”模式,或者说朔州“粮改饲”模式会随着全国现场会的召开,将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开来。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5517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news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