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牛经验
疾病防治
圣牧高科:规模化牧场真胃变位预防方案
2018-06-06 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  访问量:806   贺文平 圣牧高科第十牧场  [ 字号: ]

贺文平 圣牧高科第十牧场

 
2008年到2013年开个人门诊、主要从事奶牛疾病治疗,配种、管理等(负责一些小散户及300头左右5个小牛场,总共有2600多头)。2013年至今任圣牧高科第十牧场保健部长,负责牛场保健管理、疾病防控、正常生产运营等,规模 3000头。
随着奶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牧场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但依然存在真胃变位疾病,其发生严重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性能,从而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在规模化牧场的工作经验,就真胃变位疾病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真胃移位的核心方案:一是预防真胃积气;二是不给真胃提供足够的空间。具体实施方案从产前和产后两方面阐述预防重点。
产前管理
1.围产期(产前70天)采食量:应该做到每天监控围产期采食量,每周做一次对比分析,围产牛腹泻比例应<1%,疾病预警线为腹泻<5%。
2.产前8~15天尿液pH值(针对围产期用阴离子盐日粮):每周定期进行一次尿液pH值检测,抽查比例>20%,围产在圈天数为14天以上,pH值5.5~6.5的比例≥90%。
3.自然分娩比例≥95%:分娩第一产程出现后1小时内转入待产区,待产区牛重点观察,进入第二产程后观察半小时,努责不规律牛只做胎位检查,纠正胎位后适当助产。
4.减少产后疼痛(主要预防产道拉伤):目标产道拉伤头胎牛<1.5%,多胎牛<0.5%,拉伤牛只及时缝合伤口,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努责严重可选择腹腔用药,预防腹膜炎。
大约有75%的奶牛疾病出现在围产期,因此围产期的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预防性投药避免应激,每周统计围产牛采食量以及尿液pH值、初乳折光度等做大数据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关键点,及时做出整改。
产后管理
1.产后发病牛单独组群、精确护理
用普通观察区(正常比例>80%,做普通护理)与重点观察区(比例<20%,做重点护理)来区分新产牛(产后综合发病率应<20%,否则说明围产期管理很失败),包括胎衣停滞检查(冬天产后24小时,其他季节产后12小时)、粪便检查、耳朵观察(检查耳朵下垂或耳尖发凉)、食欲评估(主要看采食量)、眼睛评估(眼睛下陷或干涩)、奶牛腹部两侧(瘤胃区是否充盈,两侧腹部是否异常)、产道分泌物评估、分泌物的颜色和气味、整体精神状态评估等。除了胎衣停滞检查外,其余感官检查均为产后1~15天每天评估一次。连续2天正常牛只转入普通观察区,普通观察区牛出现3种异常或2种异常,持续2天则转回重点观察区治疗。
2.瘤胃充盈度评分(最少观察到产后14天)
普通观察区牛只瘤胃充盈度差连续2天,反刍无力或反刍次数<40次,牛只及时转入病牛区治疗。
3.产后牛饲喂优质干草和新产精料比例保持5:5或4:6  
干草供应应放于牛容易采食到的地方,一般采食通道分两段放置干草,另外新产牛舍在过道和运动场分别放置苏打槽供牛只自由采食,保证或弥补瘤胃pH值相对平衡。
4.精确分析产后牛粪便(这个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观察粪便颜色和气味、形状,来判断牛只消化率,结合其他症状做出综合判断。
5.酮病提前到产后第二天监测(发病率应<15%),及时治疗
酮病监控比例不少于新产牛数的40%,每周都应检测,对于亚临床酮病,选择在普通观察区多次灌服处理,临床则进入重点观察区对症治疗。
每项工作指标都有专人负责,定人定则,及时反馈,然后做精细分析,对于数据与正常偏差较小的采取补救方案,较大的则建议及时修改日粮配方,通过精细化流程,实现真胃变位从多到少,从有到无。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967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exp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