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规模牧场兽医总监们“说”

2015-02-27 09:54 访问量:1885 [ 字号: ]

 

多种渠道降低成本 提升中国奶业竞争力

李胜利 中国农大教授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中国奶业未来几年该怎么走?不管外界风雨怎么变化,我认为控制成本,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法宝。如果没有竞争力,饲养成本还是非常高,那肯定会被行业淘汰。为什么澳洲奶业、美国奶业、欧洲奶业能成功,因为他们奶业建立在比较低的成本基础上。

  如何降低成本?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更加经济,规划的更好,少走弯路。在饲料上,能经常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调整配方,按实际产奶量来满足它们每天干物质采食量的需要。在奶牛场的管理上,降低乳房炎、肢蹄病和一些繁殖、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通过多种渠道,降低我们的成本。

奶牛乳房炎防控

马翀 北京首农畜牧绿荷牛业分公司 副总

  首农畜牧现状

  奶牛存栏72000头,牛场37个,自有及租赁35个,托管2个。牛奶质量:乳脂率3.7%,乳蛋白率3.15%,体细胞数29.2万个/ml。

  奶牛乳房炎防控我主要从人、环境、牛、设备、数据来谈。

  人:

  挤奶员:奶厅管理及操作规程。

  兽医:治疗规程及干奶操作。DHI

  资料员:数据准确性。

  其他:舒适度管理是否舒适,粪污管理是否及时。我见过比较好的是每班次清理一次。

  国内大部分牧场存在的问题是设备的维护。

  环境:

  保持干净、干燥、舒适

  牛:

  机体的防御力;分群管理(头胎牛和经产牛的分群管理);挤奶后管理(挤完奶后饲槽有新鲜的饲料);新发乳房炎牛的管理;传染性乳房炎牛的管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支原体淘汰)。

  设备:正常维护保养,定期检测。

  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乳房检测、实验室的数据、DHI数据。

乳房炎管理

David M. Festa 澳亚牧场兽医主管

  我把在美国和中国发现的影响因素归类总结,这些因素在牧场里都可以找到,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实施乳房炎项目

  乳房炎管理目标:牧场环境因素;对奶牛及乳房炎的理解;乳房炎病例记录及乳房炎团队管理。

  乳房炎项目

  乳房炎项目是通过减少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乳房炎的目标,而治疗则是作为乳房炎恢复的辅助手段。许多经理和兽医都在摸索乳房炎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没有单一的最佳治疗方案,只有最好的管理实践。

  在设计一个乳房炎项目之前,必须理解奶牛和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奶牛对乳房炎感染的反应 三者之间的关系。

  牧场环境因素

  目标是挤奶时牛体干燥清洁。牛体干净清洁就是奶牛进入奶厅时尽可能的干净

  奶工的任务是为奶牛挤奶做准备,而不是清洗奶牛。尽量少将污染物带进奶厅,我们要排除这个问题。牧场粪便清理不彻底也会导致乳房炎;如果垫料不足,沙量不够也会。保持牛床清洁且具有一定倾斜度,保持牛床沙子是满的。

  对牛的理解

  奶牛的免疫系统负责健康恢复,抗生素用来辅助治疗乳房炎。在奶量恢复之前,乳头的痊愈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菌及乳头炎症可能已经下降或减少。但是乳头的痊愈及奶量的恢复仍需花大量时间。乳房炎的恢复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有些牛是不是非常容易反复感染? 作为慢性病牛处理,乳房或者乳头是否有外伤? 所有的乳区是否都工作正常?牛是否还能产奶?提前干奶还是淘汰?

  病例记录

  没有记录或者未知的信息。牧场关于乳房炎的定义是什么?在一个泌乳期内这头牛得过几次乳房炎?一头牛一共治疗了多少天以及接受了多少治疗?

  腿环

  提醒奶工哪个乳区不要挤奶。给失去功能的乳区挤奶会引起严重的乳房炎或者乳房炎感染;如果乳房炎非常严重,将病牛从牛群中转移;许多三个乳区正常的奶牛也非常高产。腿环还可用来警示预防抗生素残留。

  乳房炎团队

  一位坚持如一的队长,全权负责治疗方案流程,全盘掌握所有牛的信息,能够判断牛对治疗的反应,能够判断牛的恢复痊愈。

  同时也需要1~2位训练有素的助手,能够在队长缺勤时挑起大梁。应该将持续不断地治疗作为目标,对一头奶牛应如此,对整个乳房炎项目亦应如此。

  奶工不可能从视觉上判断细菌类乳房炎的治愈,应采样培养或者加利福尼亚牛奶测试。

  结论

  减少环境的影响,了解奶牛处在什么环境及我们的奶牛。加强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以及治疗方案及持续性的乳房炎治疗团队之间。

如何有效控制隐性乳房炎

尹吉日木图 内蒙圣牧高科牧业 繁育保健总监

  乳房炎防治的意义很重大,每年因乳房炎、坏死乳区、弃奶导致的损失很多,影响很大。目前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管理学习平台,做好乳房炎防治的措施,提高牧场的效益。

  体细胞数是每毫升奶中的总细胞数。主要为白血球-血白细胞,包括少量脱落的乳腺上皮细胞。白细胞是牛免疫系统产生的用于消除乳腺炎症或乳房炎的免疫细胞。奶中的白细胞源自血液。随着炎症的加剧,奶中白细胞数增加。体细胞数是乳房炎程度的标志。

  表1 体细胞数与奶损失的关系

体细胞数

%奶损失

100,000

3

200,000

6

300,000

7

400,000

8

500,000

9

800,000

11

1000,000

12

  基于年平均产奶量在6500公斤的奶牛

  乳房炎的分类和诱因

  乳房炎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急性)表现明显症状,乳房红肿、疼痛、发烧、无食欲、奶量急降,奶成凝结或絮状物质、异样血块。亚临床型(隐性)无明显症状,产奶量下降持续时间长,奶里体细胞数、细菌数升高。所以要想控制乳房炎,必须要控制好体细胞数。

  乳房炎不同于奶牛的其他疾病,因为它可能由140种以上的不同微生物诱发。每一个病例的严重程度不同,从肉眼无法看到的症状到严重的急性炎症,甚至可能导致牛的死亡。

  引起乳房炎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微生物、挤奶过程、管理、自然防御机制、卫生状况、对牛的应激、其他方面等。

  临床型乳房炎的症状明显,牛奶质量明显下降。亚临床型乳房炎症状不明显,没有乳房肿胀和疼痛,牛奶中的体细胞数量可能升高。畜群中发现1例临床型乳房炎常意味着畜群中可能存在20~40例隐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造成的产奶量下降可以导致牧场严重的经济损失。

  降低体细胞数的方法

  1. 卫生生消毒:减少致病菌

  即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舒适度。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持乳房干净、无致病菌。卧床和运动场干燥、无泥泞,沙垫料最好,卧床湿度大、粪便多、清理不勤、过于拥挤都会造成粪便污染增加;畜舍及设备要干净、消毒;乳房卫生评分中,乳房、后腿的污染程度与体细胞数高度相关。

  2. 良好的管理操作:减少乳房暴露的机会

  (1)干奶牛和临产小母牛一定要分开饲养。干奶阶段易感:乳房的病菌未能每天被带走。临产小母牛与经产母牛分开饲喂。建议干奶牛各乳区干奶针注射,应防止再污染:乳头上有大量的细菌,注射时会被带入。注射前,乳头端应先清洁及药浴。干奶时测隐性乳房炎,阳性做治疗后再干奶。

  (2)泌乳牛要有良好的挤奶程序。清洗并擦干乳头→前药浴30秒 (温)- 杀死乳头上的细菌→擦干乳头:一次性纸、布,每头一张/条→挤去第一把奶→检查和记录不正常奶→上挤奶器,摘除挤奶器(先关闭真空泵)→后药浴:防止新感染→冷天让乳头自干→挤奶后立刻让牛吃上料,以便让奶牛能站着,使乳头口有足够的时间闭合。

  (3)挤奶厅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要保证清洁,做到充分挤奶。乳房残奶有利于细菌的快速生长,诱发乳房炎;经常挤奶有利于将细菌从乳房中带走;保证挤奶程序固定;奶厅设备、地板无漏电;奶厅安静、温和对待奶牛。避免过度挤奶,会损伤乳头。先挤健康、体细胞少的牛,还要进行绩效考核,经常性培训。

  (4)设施管理:减少乳房的物理性损伤。

  设施要合理布局,避免拥挤,避免奶牛触及带锐角的设备,避免运动场或卧床地面有尖锐物。选择大品牌的挤奶设备,能够给乳头以更小的不良刺激。定期检测真空度,定期检测脉动率,定期更换奶杯内衬。

  加强奶厅人员管理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提高奶厅人员的操作水平。2.对奶厅人员进行合理分工。3.对操作人员定期培训。4.制定积极的绩效奖励方法。

  3. 增强机体免疫力:营养性预防

  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充分的采食和平衡的营养。强化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如VE/VA、矿物质如Se等。

  4. 检测乳房炎、隔离、治疗与淘汰

  检测:症状观察:机体情况、奶样。病原微生物分离:针对性选择药品。奶体细胞数检测:DHI体细胞数据;CMT加利福里亚乳房炎检测法。

  隔离:传染性乳房炎的牛一定要隔离。体细胞数高的牛最后挤奶。

  治疗:病原菌鉴定,针对性治疗。

  淘汰:慢性感染、久治不愈的奶牛要淘汰。支原体感染的牛要淘汰。

  总结

  增强乳房健康,减少乳房炎症,降低体细胞数要做到:

  (1)改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环境中的致病菌。

  (2)良好的管理操作:牛只、设备、挤奶操作。

  (3)强化营养提高奶牛的自身免疫力。

  (4)进行乳房炎检测,对病牛隔离、治疗和淘汰。

  (本专题根据勃林格首届中国国际奶牛乳房炎高峰论坛讲课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核)

本文链接:http://www.dairyfarmer.com.cn/kxyn_tpzl/2015-02-27/143162.chtml
转载请保留:本站文章未注明来源和作者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荷斯坦奶农俱乐部网站所有,转载请保留链接,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Powered by OSPod-CMS 企业建站产品 3.2.6
CMS excute cost is 973 msec ,template set is 荷斯坦, template is cattle_science_detail